材料二 秦統一后,權力集中成為其政權的基本特征,國家一切事物最后都由皇帝裁決。西漢時,相權的膨脹導致漢武帝以后的中央官僚機構形成內外朝兩個系統,便于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宋朝改革以“分權制衡”為原則,加強對官僚機構的控制,最終緩解了相權對皇權的成脅,從而為統一、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和經濟文化的高度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朱元璋本著皇帝集權、官員分權的原則進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擴充監(jiān)察機構(清朝時軍機處機構簡單,人員精干,外界干擾少,辦事效率高?!幾匀嗣癯霭嫔纭稓v文學習新視野新知識》材料三 中國古代行政改革是調然內部體制和整個王朝的結構,重新進行權力配置,并調整中央與地方、帝王與臣民(皇權與相權)之間關系的過程。有效實現國家意志所決定的政府目標,是古代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務。古代帝王進行了無數次的改革,但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其統治目標。縱觀歷史,我國古代行政改革主要致力于精減機構;提高行政領導決策能力,完善指揮監(jiān)督系統和層層負責制;明確劃分機構內各部門之間、各個職位之間的職責權限;簡化行政工作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改革、完善監(jiān)察制度?!幾浴吨袊糯姓母锔乓犯鶕牧希Y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中國古代行政改革(或中央機構改革)自行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
材料一“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鄭成功材料二第一條為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海峽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谌龡l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zhàn)的遺留問題。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的干涉?!谖鍡l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國家和平統一后,臺灣可以實行不同于大陸的制度,高度自治?!诎藯l“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fā)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分裂國家法》請回答(1)材料一中鄭成功確認“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其歷史依據是什么?余既來索的結果如何?(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清朝為加強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重大意義?
材料一 “張騫始開西域之跡?!薄稘h書》材料二 “不是張騫通西域,安有佳種自西來?”——《漢書》(1)漢朝時的西域是指哪里?張騫是哪年“始開西域之跡”的? (2分)(2)請列舉一例材料二中“自西來”的“佳種”。(1分)(3)請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說說張騫通西域的意義。(1分)
【守制?歧路】材料一:地主階級的一部分開明人士很早就意識到了中國的危局,一部分人開始睜眼觀看世界,例如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感想。伴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不斷加深,封建統治飄搖不定。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封疆大吏著手開始由上至下的改良,購買西方先進的武器提高國防能力,但是他們始終沒有觸及封建體制的改變,始終維護著封建階層的利益核心?!咀冎?尋路】材料二:資產階級上層改良運動主要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倡導,(卻)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終由于觸碰了封建統治階層核心利蓋和統治體質而夭折。以孫中山為首的下層資產階級的暴力革命派,奪取了國家政權,卻以袁世凱稱帝斷送了建立共和國的偉大主張?!牧弦?、二均摘編自《淺論近代中國道路選擇的曲折性》【星火·指路】材料三:“走俄國人的路”,是對“社會主義”的追求與認同。由于沒有認識到國情上的差異,中國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與失敗。后來,毛澤東號召要立足中國國情,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厩笫?#183;領路】材料四:鄧小平依據對二十多年社會主義經驗教訓的總結,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應當富?!?#183;至此,中國人才徹底終結了自近代以來“走他人的路”的歷史,開始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牧先?、四均摘編自《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道路選擇的歷史考察及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魏源的思想體現在其編寫的哪部書中?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為維護“封建階層的利益核心”發(fā)起了哪一運動?(2分)(2)材料二中的“改良運動”“暴力革命”分別指哪一具體事件?作者認為“改良運動”夭折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暴力革命”的果實盡管被“斷送”,但仍有哪些積極意義?(4分)
2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yè)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fā)展。未、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內部大小血緣集體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系平等和睦?!逗喢髦袊鴼v史讀本》材料二 在郭家莊發(fā)掘160號商代,出土青銅禮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微文字,還有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共器和900多枚銅鏃,……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較高的武將。——《新中國考古五十年》材料三《呂氏春秋》指出:“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遲也?!彼^“公作”,就是指奴隸在井田上的集體耕作,“分地”則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程佃制。反映了沒落的奴隸制與新發(fā)展起來的封建制之間的鮮明對比?!吨袊糯贰氛埢卮穑海?)據材料一,列舉農業(yè)“有了很大發(fā)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發(fā)展。(3分)(2)據材料二,從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歸納出當時的哪些歷史信息?(3分)
22.新中國和蘇聯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的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訓。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蘇聯斯大林時期)為 了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高速度實現工業(yè)化、農業(yè)就不能按常規(guī)發(fā)展,而是必須適應工業(yè)的要求,為工業(yè)化提供資金來源。 一《世界通吏》第三編(1)蘇聯工業(yè)化建設到1937年時取得了什么成就?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 出蘇聯工業(yè)化建設存在什么缺陷? (2分) 材料二 1953~1957 年,全國工業(yè)建設項目達1萬多個,我國過去所沒有的一些工業(yè)部門,包括飛機制造業(yè)、汽車制造業(yè)、重型和精密機器制造業(yè)以及高級合金鋼企業(yè)等,從無到有建設起來. 一摘自岳麓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2)舉一例“汽車制造業(yè)”的成就。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工業(yè)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有何意義?(2分)
材料二 臺灣與大陸血肉相連,同根同源,是不可分割的……1984年2月,鄧小平明確指出,祖國統一后,“臺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是一個統一的中國”?!?992年,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有力推進了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木幾栽缆窗娼滩摹吨袊鴼v史》八年級下冊請回答:(1)讀材料一,請指出圖一是什么文字?(1分)圖二是哪位皇帝采取的改革措施?(1分)這一措施有哪些歷史作用?(2分)(2)材料二中提到了我國實行的哪一項基本國策?(1分)這一基本國策在哪兩個地區(qū)已經成功踐行?(2分)材料二中“九二共識”的含義是什么?(1分)
(1)圖1中的《南京條約》是哪次戰(zhàn)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簽訂的?(1分)這次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重大影響?(2分)(2)圖2中的中華民國成立,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有人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其依據是什么?(2分)
(2)依據材料二,寫出唐中后期海路成為中外貿易主通道的原因。(2分)宋朝政府設立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是什么?(1分)(3)比較圖7和圖9,兩個時期的對外交通路線有什么變化?(1分)依據所學知識概述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1分)
本試題分第I卷和第II卷兩部分??荚嚂r間60分鐘。共50分第I卷(選擇題題共20分)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20分)1.年代尺有助于我們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截!”李白詩中的秦王掃六合該出現在下面年代尺的2.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至秦漢以后,中國學術大致歸宗于儒家,此非各家盡被排斥之謂,實是后起儒家能薈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義,將之盡行吸收,融會為一。”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漢代儒學取得獨尊地位,異己遭到排斥 B.秦漢以后,儒學得到豐富和更新C.漢初儒學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學在漢代成為官方哲學3.認知和探究歷史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右圖反映的史實是A.玄奘西行B.鑒真東渡C.文成公主入藏D.王昭君出塞4.我國古代的中醫(yī)文化輝煌燦爛,惠及后人,是傳 統文化的瑰寶,下列屬于中醫(yī)學著作的是①《本草綱目》 ②《天工開物》③《傷寒雜病論》 ④《九章算術》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①③ D.①③④5.細心研讀材料,有助于我們更加深人地挖掘其內在含義。閱讀右邊材料,從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A.張騫出使西域B.鄭和下西洋C.體現了古代的對外開放和友好交往D.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既有反抗外來侵略,也有友好往來
材料一 “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布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薄惶m克林·羅斯福材料二 到2000年3月,一個新的記錄在美國經濟史上產生,這就是美國經濟連續(xù)107個月保持增長?!x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l)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羅斯福新政的特點。(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這一時期經濟保持增長的主要原因。(2分)
【古代篇】材料一 春秋以前,土地屬于國家所有。春秋以來,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面對上述變化,商鞅在變法時采取了怎樣的措施?(1分)材料二 元世祖即位之初就發(fā)布詔令:"國以民為本,民以求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史·食貨志》(2)材料中的詔令表明了元世祖治理國家的什么態(tài)度?(1分)元世祖為此采取了哪些具體的措施?(1分)
材料一 1931年,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東北有預謀地炸毀南滿鐵路一小段鐵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并以此為借口,進攻中國東北軍駐地,炮轟沈陽城?!幾匀私贪娼炭茣四昙壣蟽圆牧隙?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日軍大屠殺的暴行,絕非少數士兵違犯軍紀而產生的偶然事件?!瘪v留在南京的德國外交官向德國政府報告說:日軍在南京的暴行,“這不是個人的,而是整個陸軍,即日本本身的殘暴和犯罪行為”?!踅鳌⒃爸摇吨袊ㄊ?#183;抗日戰(zhàn)爭》
材料三 宋代南北經濟發(fā)展概況 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海外貿易北方大量糧食從南方引進。煤開采量世界第一;產鐵中心。汴京因為南方的大量運入而繁榮 南方引進占城稻并推廣種植;太湖流域成為全國重要的糧倉。金屬冶鐵業(yè)達到世界最高水平;陶瓷業(yè)、造船業(yè)迅速發(fā)展。城鎮(zhèn)興起;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A ”在四川地區(qū)出現。福建泉州成為全國第一大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設置“ B ”進行專門管理。(3)完成材料三A、B兩處內容的填充。依據材料三,概括出宋代經濟的主要特點。
材料一 歐洲文藝復興初期四種偉大發(fā)明的傳入,對現代世界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造紙術和印刷術替宗教改革開了先路,并使推廣民眾教育成為可能?;鹚幍陌l(fā)明清除了封建創(chuàng)度,創(chuàng)立了國民軍制。指南針的發(fā)明導致了發(fā)見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歐洲成為歷史舞臺。------美國卡特《中國印刷術的發(fā)明和它的西傳)材料二 德美兩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站在了世界的前沿。全民教育為德國培了高素度的國民,大學給德國帶來了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19世紀的德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德國經濟出現了跨越式的發(fā)展,1910年德國的工業(yè)總量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美國第一次把專利權寫進了憲法,用國家根本大法來保護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保護和激發(fā)了整個社會的創(chuàng)造熱情,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美國以重大科枝發(fā)明為基礎,迅速趕上并超過了歐洲各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電視紀錄片《大國強起》解說詞材料三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的民族。鄧稼先、袁隆平、錢學森等許多科學家為中國科技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一中任選兩項發(fā)明成果,概括其對世界文明產生的影響。(不得抄材料原文)(4分)(2)根據材料二,分別概括出德國和美國科技發(fā)展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各舉出一項發(fā)明成果。(8分)
26.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有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大一統”情懷成為維系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yè)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來的中國歷盡滄桑,也曾戰(zhàn)亂分裂,但是不管危機多么深重,由秦漢帝國開創(chuàng)的這一民族共同體總是能夠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勃勃生機。——翦伯贊《中國史十五講》(1)開創(chuàng)“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yè)”的是誰?漢武帝為實現“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材料一科技的進步不斷為經濟發(fā)展開拓廣闊的前景。自工業(yè)革命以來,新的行業(yè)不斷涌現,催生了許多新的職業(yè),如火車司機、汽車司機、飛行員、輪船修理工、網絡工程師和航天工程師等。材料二它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這里,每個人只需敲幾下鍵盤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識。——英特爾公司副總裁肖恩·馬洛克
材料三 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fā)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還是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中國的科技發(fā)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tài)。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yè)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平?!ㄓⅲ├罴s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摘自《陸游集》41.材料一描述的這種現象出現在哪一時期?“蘇湖熟,天下足”反映了這一時期的什么特征?(4分)
材料二 英國用光榮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制度營造出一種寬松,自由和開放的環(huán)境。否則,就難以想象,英國社會如何能在18、19世紀和平地實現現代化。 ——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文化運動?(1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運動的實質。(1分) (2)材料二中“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1分)根據材料二,概括該制度對英國的影響。(1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現象?(1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1分)(4)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說說促成大國崛起的主要因素。(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