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導學四: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效果為了準確地說明事物,說明文很講究用語的分寸。請品味下面的語句,回答括號內(nèi)的問題。1.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xiàn)得比較早。(“比較”一詞去掉行嗎?)明確:不行,“比較”程度較輕,是與其他橋梁比較而言,這樣表達比較準確。2.這種橋不但形式優(yōu)美,而且結構堅固。(“不但”“而且”能否刪去?“結構堅固”“形式優(yōu)美”能否調(diào)換順序?)明確:“不但”“而且”不能刪去,如果刪去,它們之間的關系就變成了并列關系。先說外觀,再說功能,符合人們的認識邏輯。并且對于橋來說,其實用價值遠遠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調(diào)換順序。3.《水經(jīng)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大約”“可能”“有記載的”有什么表達效果?)明確:“大約”“可能”都表示不確定,只是推測的情況。“有記載的”使話語的根據(jù)更具可靠性。
3.文帝所說的“此真將軍矣”中的“真”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明確:語言描寫:“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敘述:“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天子為動,改容式車”。周亞夫的下屬與皇帝的隨從的描寫:“先驅曰:‘天子且至!’”“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4.用自己的話概括周亞夫的性格特點。明確:治軍嚴整,軍紀嚴明,剛正不阿,恪盡職守,不阿諛奉承,不趨炎附勢。5.漢文帝是一個怎樣的君主?為什么?明確:漢文帝是一個開明、識大體、重用人才的君主。因為漢文帝在細柳軍并未得到“至尊”的待遇,而且處處都要服從軍令,但他并不認為這損害了自己作為皇帝的威嚴,反而對周亞夫大加稱贊。因為漢文帝意識到霸上、棘門軍是何等兒戲,只有細柳軍這樣訓練有素、軍紀嚴明的軍隊才是保家衛(wèi)國最需要的。
3.頸聯(lián)的描寫有何妙處?明確: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海市蜃樓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4.賞析尾聯(lián),并思考:本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清代詩人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你有什么看法?明確:詩的尾聯(lián)的妙處在于:詩人明明有離鄉(xiāng)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采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xiāng)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采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xiāng)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沈德潛認為“送別”二字可刪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一、說教材《雪地里的小畫家》是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歌。作者設置下雪的環(huán)境,采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介紹幾種動物腳的不同形狀及青蛙冬眠的知識。全文共六句話,語言生動活潑,極富童趣,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良好素材。二、說教學目標1.認識“群、竹、牙”等11個生字。會寫“竹、牙”等5個生字。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3.理解課文內(nèi)容,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腳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
一、說教材這篇童話通過擬人的手法,敘述的是一只小狗學叫的故事。構思新穎,想象豐富,作者的情思寄寓在形象的描寫中,耐人尋味。 故事看起來,仿佛有點荒誕無稽,但細讀起來誰也不會去懷疑和談論故事的真實性,而是深刻地思考品評故事所暗示的“小狗終于做成真正的狗,找回迷失的自我”的主題。作者曾經(jīng)說過:“在每一件事物中都有一個故事,這些故事在桌子的木頭中,在玻璃中,在玫瑰中……” 《小狗學叫》正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在每一件事中挖掘故事,把現(xiàn)實世界的偶然現(xiàn)象和必然因素統(tǒng)一起來,把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變化和人物性格的邏輯發(fā)展結合起來,通過這一高超的藝術辯證法,幽默地展示出現(xiàn)實社會中的某些現(xiàn)象,使人們在笑聲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我們可用多媒體課件等形象的教學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水的性質(zhì)水是液體。石塊和木塊有一定的形狀,無論放在桌子上或者盒子里,它們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形狀,都是固體。水就不同,放在圓杯子里就成為圓形,放在方盒子里就成了方形,它沒有一定的形狀。水是無色透明的。有人說水是白色的,這話錯了。拿水同牛奶比較一下就會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么顏色也沒有的。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里,我們就看不見它。而把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們能夠透過清水看見插入的筷子。水是無嗅、無味的。怎樣來區(qū)分無色透明的燒酒和水呢?光憑肉眼是毫無辦法的。只要聞一聞,嘗一嘗就能正確無誤地區(qū)分了。燒酒有酒的氣味和味道,而水卻什么氣味、什么味道也沒有。因此,在正常的情況下,水是無色、無嗅、無味的液體。
一、導入師:今天看見一道題把老師給難住了,想大家?guī)蛶兔?同學們愿不愿意啊?生:愿意師:出示課件(看圖猜成語) 生:畫蛇添足、虎頭蛇尾師:看來大家的語文基礎還是很扎實了,謝謝大家的幫忙。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剛才的兩個成語有一個共同點是什么?誰能告訴老師今年是什么年?去年是什么年?明年又是什么年?生:蛇年、龍年、馬年師:請把你知道的生肖年勇敢、大膽、完整的告訴大家 生:略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十二生肖”的國度。 出示課件《十二生肖》
2學情分析在這節(jié)課中,我恰當?shù)剡\用多種教學手段,利用學生及教師自身的優(yōu)勢,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從中獲得許多新鮮的感受。本設計從課題入手,設謎導入,通過畫一畫,引導學生抓住生肖動物的外形特征,要學生利用身邊各種材料,設計制作出自己喜愛的或自己的生肖工藝品,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
四、說教法和學法:1.說教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小組教學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潛能。所以我采用了“閱讀——思考——交流——評議”的教學模式,所謂“閱讀——思考”就是獨立學習,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讀自悟;“交流”就是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通過讀課文提出問題,并盡可能自己解決疑問,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動腦、動口、動手,獲得新知;“評議”就是對別人發(fā)言進行評價,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的目標。
2學情分析 通過本課的學習,調(diào)動和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及自己動手實踐的親身體驗,感知泥性并自我解決如何使泥巴聽話,如何玩出新的方法這一問題。同時,在教師的鼓勵下,使學生能大膽自由的進行造型活動并大膽發(fā)表自我感受。3重點難點 1.探索感知泥性,歸納玩泥的幾種方法。2.感受、探索、泥性及口頭表達。
二、說教學目標 此詩的教學目的是: 1.訓練學生行行朗讀,字字思考,推敲詩文的意思;啟發(fā)學生處處想象,揣摩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受?! ?.指導朗讀,要求在朗讀中傳達出對詩意的理解,對詩境的感悟。 3.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⒄f教學方法 (一)、研究題意,自讀自學 1.出示課題。啟發(fā)學生從課題確定這首詩所寫的時間、地點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師隨學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月亮、星星、山巒、寺廟;此時,只簡畫一座寺廟,沒有樓;為了顯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橫一筆云。同時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釋義?! 井嫼喒P畫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教給學生據(jù)文想象的方法,為理解詩意奠定基礎。為了充分運用課文插圖,板畫構圖力求與插圖相仿?!俊 ?.讓學生觀察板畫,再觀賞插圖,然后要求他們用一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感覺。教師在學生提出的詞中選取“高”,并板書。告訴學生: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李白寫自己夜宿山寺的親身感受;全詩四行詩句,都是圍繞著“高”來寫的。
2、正確地使用節(jié)奏樂器,會用相應的樂器演奏打擊樂,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3、通過視唱、打節(jié)奏,掌握彈奏方法,練習彈奏曲子,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體驗集體演奏的快樂。二、 活動準備:1、語言節(jié)奏譜一張 2、打擊樂器數(shù)個 3、打擊樂譜一張4、樂譜表一張 5、電鋼琴數(shù)臺三、 活動過程:1、《律動》進場,1)老師發(fā)口令:“小兵們準備出發(fā)”幼兒“是”在進行曲的音樂伴奏下有精神地走步。2)音樂變?nèi)酰河變狠p輕走路,老師按音樂的節(jié)奏輕聲說:××××О,××××О 發(fā)現(xiàn)敵人,認真?zhèn)刹欤? 幼兒彎腰半蹲著輕輕地走,手做持槍狀邊走邊做尋找狀進行偵察。
2.知道要關心集體,愿為集體做好事。3.培養(yǎng)幼兒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和表演能力。準備:錄有《幼兒園里好事多》歌曲的磁帶。過程:1. 聽音樂做小兔跳的動作進入活動場地。2. 節(jié)奏活動練習與發(fā)聲練習。
二、說教學目標。 1.能用正確的情感來朗讀小鳥與大樹、樹根、門和小女孩四個對話。(知識目標) 2.進一步鞏固默讀和朗讀能力,學會多元交流,多向對話。 (能力目標) 3.體會小鳥與大樹間真摯的友情,使學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的。
2.識記形。(1)觀察字形。除了引導學生從情境圖中花環(huán)、水草和蝌蚪的組合、椅子的側面等幫助記憶ɡ、k、h的形體外,還要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來記憶,教師在課前也可以收集一些圖片幫助學生記憶。(2)書寫字母。聲母ɡ、k、h書寫指導時,要注意兩個新的筆畫名稱,“”叫豎左彎,“”叫左斜右斜。教師可邊示范邊講清字母書寫的筆順和在四線三格中的位置。ɡ兩筆寫成,占中格和下格。書寫時要注意“”的豎要寫得直。k兩筆寫成,占上格和中格。書寫時注意“”是一筆完成。h兩筆寫成,占上格和中格。書寫時要注意第一筆豎要占到上格,和n的字形區(qū)分開來。(二)拼讀教學1.兩拼音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方法自己拼讀兩拼音節(jié),先個體拼讀,然后和同伴互相評議。對學生不易區(qū)分的ɡù、kǔ、hǔ,教師要加以重點指導。拼讀練習時,要和學生熟悉的漢字、事物聯(lián)系起來,也可以進行適度的拓展,增強趣味性。如:2.三拼音節(ji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三拼音節(jié),拼讀難度較大。教師要借助拼讀示意圖講清拼讀規(guī)則,然后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事物以及識字單元中已學的“火”字,幫助學生正確拼讀,降低難度。
一、說教材《ɑ o?e》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第1課的內(nèi)容。第一部分是情境圖。早晨,太陽出來了,大公雞喔喔啼,路旁的白鵝咯咯叫,阿姨帶我到村西。小白鵝好像在問我:“早上好?!鼻榫硤D主要用?以引出本課要學習的單韻母a?o?e及其表音表形圖,教材以活潑生動的卡通畫形式將a?o?e三個單韻母呈現(xiàn)給學生,旨在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形象直觀的畫面幫助學生記住這三個字母。第二部分是單韻母a?o?e及其表音表形圖。第三部分是單韻母a?o?e的筆順圖示及其在漢語拼音四線格中的書寫。二、說學情一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拼音字母,他們充滿了好奇。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課文插圖入手,自己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要學的拼音字母。形象又具有故事性的課文插圖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理解起來容易了許多。三、說教學目標1.學會a o e 三個單韻母,能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能熟悉認讀單韻母四個聲調(diào)。2.感知漢語拼音和漢字的關系。3.創(chuàng)設各種有趣的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能力,形成一定的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
五、說教法和學法根據(jù)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一基本理念,結合本課教學目標及學情,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本節(jié)課,我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其注意力,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以讀代講:本著“以讀為本”的教學原則,讓學生通過讀對課文加深理解,并在圖片美的直觀感受下讀出感情,學生就能進一步的感受感受到語句的優(yōu)美。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學習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放開手腳,積極參與。本課我指導學生用如下方法進行學習:朗讀感悟法:《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節(jié)課,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感受文中蘊涵的情感。自主合作學習方法: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說學法】1.合作學習法。以學生為本、小組合作、生生互助的形式來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 同組一起把生字讀兩遍。然后互相檢查看看是否讀準字音。并說說自已是怎樣記住哪個字的,讓學生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2.朗讀比賽法。為了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讓學生利用多種形式讀。如:同桌對讀,個別讀,小組讀等方法,貫穿始終,讀中悟,悟中讀,收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效果。 3.自主評價法。通過讓學生自主評價,培養(yǎng)學生傾聽,欣賞以及表達能力。從而使低年級學生從小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五、說教學過程(一)謎語導入,揭示課題1.出示謎語,引出“影子”。? 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 (設計意圖:猜謎語是小學生喜歡的活動。這個謎語不僅引出了課題,而且呈現(xiàn)了本課要學習的生字,可以給學生一個初步的認識。)
一、說教材 《灰雀》是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里尋找三只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只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jīng)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展現(xiàn)事件的發(fā)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男孩的語言和行為已經(jīng)告訴列寧,灰雀的消失與他有關;如何使孩子認識到將灰雀捉走是錯誤的從而自愿將小鳥放回來,需要循循善誘。列寧沒有問孩子是否將灰雀捉走,也未進行任何說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的感嘆,使孩子內(nèi)心受到震動,從而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在整個事件中,處處可以發(fā)現(xiàn)列寧善于觀察對方的言語、行動,既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對方認識到錯誤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要學生認識到列寧對兒童的愛護;二是要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學生還可以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
一、說教材《ai?ei?ui》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課有6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是3個復韻母,配有一幅孩子們聽奶奶故事的情境圖。放學了,孩子們一個挨著一個圍坐在一位白頭發(fā)、戴眼鏡的老奶奶身邊,聽奶奶講故事。小圓桌上放著一杯水。其中,“挨、奶、白、戴”提示ai的音,“杯、圍”提示ei的音,“水”提示ui的音。第二部分是復韻母ai?ei?ui的四聲。第三部分是聲母與ai?ei?ui?的拼讀,包括兩拼音節(jié)和三拼音節(jié)。第四部分是詞語,配有一幅情境圖。奶奶帶著小孫女愉快地玩耍,小女孩正快步奔向奶奶。圖的右邊是兩個帶拼音的詞語“妹妹、奶奶”,提示了圖中的人物關系,其中“妹、奶”是本課要認的生字。第五部分是兒歌《小白兔》。其中bái、wěi、zuǐ、zài是本課新學的音節(jié),“白、皮”是本課要認的生字。第六部分是本課要求會認的生字“妹、奶、白、皮”以及要求書寫的詞“pái?du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