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綜合實踐,學以致用由于我班的同學都在學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師傅們并不知道同學們最喜歡吃什么樣的早餐,所以有時侯做了同學們都不喜歡吃的飯菜時,就會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費。怎樣來解決這個浪費的問題呢?由此引導學生說出可以利用剛才學到的統(tǒng)計知識統(tǒng)計出同學們最喜歡的早餐。2、教師給每小組發(fā)一張早餐統(tǒng)計圖,讓學生在喜歡的早餐上畫三角符號,由小組組長將本組的統(tǒng)計結果貼在黑板上,然后集體填寫全班學生喜歡的早餐統(tǒng)計圖和統(tǒng)計表。看著這張統(tǒng)計圖和統(tǒng)計表請學生說說你想對食堂的管理人員提點什么建議?希望他們怎么做?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回顧,教師小結小朋友們,學了這節(jié)課你們知道要比較東西的多少的時候,畫什么圖比較好?。浚ńy(tǒng)計圖)那在畫統(tǒng)計圖時要注意些什么呀?(先把東西分一分,再擺一擺,擺的時候注意要把東西擺放整齊)
1、知識與技能:了解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初步認識長方體立體圖形。2、過程與方法:經歷摸、量,數、分類等操作活動,體會集合和分類思想,變與不變的思想,發(fā)展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與同學交流發(fā)現成果,培養(yǎng)與人合作、自主探索的能力。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教學難點是認識長方體的特征。長方體的特征比較抽象,因此我注重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二、“巧”說教法俗話說:“教學有法,貴在得法?!备鶕菊n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將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法,運用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引入課題;問題啟迪法,圍繞“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和“長方體和正方體各有什么特點?”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請你填一填這兩道題,看看你學得怎么樣。(課件第2張)1.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別寫成(cm³) 、(dm³)、 (m³)。2.棱長是1cm的正方體,體積是(1cm³)。3.棱長是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³)。4.棱長是1m的正方體,體積是(1m³)。【設計意圖】1dm³是多少cm³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間的進率:(課件第3張)(1)下圖是一個棱長為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³。想一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呢?(2)小組討論,你是怎樣想的?(3)匯報交流:(課件第4張)生1:如果把它的棱長看作是10cm,可以把它切成1000塊1cm³的小正方體。10×10×10=1000.生2:它的底面積是1dm²,就是100cm²,100×10=1000,一共是1000cm³。1dm³=1000cm³【設計意圖】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從討論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2.你知道1m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課件第5張)生1:把棱長是1m的正方體,看作棱長是10dm的正方體,10×10×10=1000dm³。1m³=1000dm³。 生2:棱長是1m的正方體,底面積是1m²,就是100dm²,100×10=1000dm³,一共是1000dm³。生3:1m³=1000dm³ 3.整理計量單位之間的進率。(1)小組討論: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計量單位?請整理在表中。
三、總結規(guī)律、形成概念通過學生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習,既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引導學生總結出:有的分數可以化成有限小數,有的分數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數,請同學們再看一看什么樣的分數可以化成有限小數?什么樣的分數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啟發(fā)學生從分母的最小公倍數著手。 最后總結出: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數2和5,再無其它素因數,那么這個分數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否則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例題2,請把下列小數化成分數,說說你是怎樣把小數化成分數的? 0.06,0.4,1.8,2.45,1.465, 歸納:(學生為主,教師點撥)1、原來有幾位小數,就在1后面寫幾個零作分母。原來的小數去掉小數點作分子。2、小數化成分數后,能約分的要約分。常用的因數是2和5。 對于小數如何化成分數的題目,課前了解到學生在小學時已學過把小數如何化成分數的方法,因而以學生練習為主,加以操練并鞏固,有錯誤的及時糾正。
3、歸納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師:想一想找“共同的休息日”和“總人數”的過程,說一說可以怎樣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①找倍數:從小到大依次找出各個數的倍數;②找公有:把各個數的倍數進行對照找出公有的倍數;③找最?。簭墓械谋稊抵姓页鲎钚〉囊粋€。)4、看書88——89頁,你還有什么問題?師:觀察一下,為什么6和8這兩個數不相同,卻可以寫出相同的公倍數呢?公倍數與原有的這兩個數有什么關系?公倍數與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又有什么關系?教師畫出數軸表示6和8的倍數,并可生動地比喻6寶寶步子小,要走3次才能到達24的位置。而8寶寶步子大,只要走兩次就到達24的位置。到達24的位置后,6寶寶和8寶寶就碰面了。可見公倍數24是6和8的不同倍數。三、解決問題,深化理解(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又是運用知識,發(fā)展智能,完善認知結構的重要手段。
(二)教材分析《分數和小數的互化》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是為以后學習分數和小數的混合運算打下基礎。例1是教學小數化分數。教材突出“先把小數化成分母為10、100、1000……的分數再寫成最簡分數”這一轉化過程。例2時教學6個數的大小比較,從中學習如何把分數化小數,教材按照已掌握的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想出多種方法把分數化成小數。本節(jié)課的內容,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生通過學習這部分知識,將為今后學習分數與小數的混合運算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是學生理解并掌握分數和小數、小數和分數互化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分數與小數、小數與分數之間的互化。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歸納和概括能力。3.情感目標: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滲透“事物之間互相聯系、互相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1、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故事吧!(課件第2張播放視頻《烏鴉喝水》)【設計意圖】用視頻引入課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為什么?(課件第3張)生1:烏鴉把石子投進水罐中,水面升高了,烏鴉就喝到水了。生2:這說明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間,所以水面會升高,烏鴉才能喝到水。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體積和體積單位。(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1.小組實驗并觀察:(課件地4張)(1)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jié)M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進第二個杯子里,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2)匯報交流:(課件第5張)生1:第一個杯子里的水不能全部倒入第二個杯子里。師: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嗎?生2:鵝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間,所以第一個杯子會剩下一部分水?!驹O計意圖】用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從實驗的過程中發(fā)現現象并進一步思考原因,從而找到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2.下面的洗衣機、影碟機和手機,哪個所占的空間大?(課件第6張)洗衣機所占的空間最大。3.引入體積的意義:師: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師:上面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生:洗衣機的體積最大,手機的體積最小。4.學習體積單位(課件第7張)(1)怎樣比較下面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呢?
(一)激趣導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課件第2張)1.談話: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做一個搶答游戲,看你們對以前學過的知識掌握的怎么樣。2.搶答:請同學們以最快的速度說出下面的數有幾個因數。師出示數,學生搶答因數的個數。3.思考:(1)一個數的最小因數是幾?最大因數是幾?(課件第3張)(2)一個數的因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3)怎樣找一個數的因數?生1:一個數是最小因數是1,最大因數是它本身。 生2:一個數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生3:找一個數的因數,用這個數依次除以1,2,3,4……商如果是整數,除數和商都是這個數的因數。 【設計意圖】用搶答游戲的方式引入課題,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為下面要學習的質數與合數做準備。4.師:我們學過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那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又有什么規(guī)律呢?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兩個新概念:質數和合數。(板書課題) . (二)探究新知 1. 找出1—20各數的因數,看看它們的因數的個數有什么規(guī)律。(1)學生小組內交流,寫出1——20各數的因數,看看它們的因數的個數有什么特點。(課件第4張演示)1的因數有:1 11的因數有:1,11 2的因數有:1,2 12的因數有:1,2,3,4,6,12 3的因數有:1,3 13的因數有:1,13 4的因數有:1,2,4 14的因數有:1,2,7,14 5的因數有:1,5 15的因數有:1,3,5,15 6的因數有:1,2,3,6 16的因數有:1,2,4,8,16 7的因數有:1,7 17的因數有:1,17 8的因數有:1,2,4,8 18的因數有:1,2,3,6,9,18 9的因數有:1,3,9 19的因數有:1,19 10的因數有:1,2,5,10 20的因數有:1,2,4,5,10,20
《打電話》這節(jié)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綜合應用。是繼“烙餅問題”、“沏茶問題”“等候時間”之后又一次向學生滲透運用運籌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教材的素材是學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隊在假期接到一個緊急任務,老師要打電話“盡快”通知到15名隊員。讓學生幫助老師設計一個打電話的方案,并從中尋找最優(yōu)的方案。通過這個實踐與綜合應用,旨在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優(yōu)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畫圖的方式發(fā)現事物隱含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因此,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目標應定位于:1、讓學生嘗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yōu)方案。通過動手操作、畫圖模擬等方式發(fā)現事物隱含的規(guī)律;
這樣設計,既復習了新課所必備的舊知,又自然合理地引入新課,一開始就緊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二)探索新知1、質數和合數的意義(教學例1)。(1)讓學生拿出印發(fā)的寫有例1原題的練習紙,利用學過的求約數的方法,寫出1-12每個數的所有約數。(2)按照約數個數的多少進行分類,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①每一個數約數的個數相同嗎?各有多少個約數?②按照每個數的約數個數的多少,可以把這些數分成幾類?你認為是一類的用同一符號標出來。檢查學生討論情況并提問:你是怎樣分的?為什么這樣分?每一類各包括了哪幾個數?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并用投影出示三種分類情況:
一、教材分析《3的倍數的特征》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9頁的內容,它是在因數和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求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習約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學生熟練地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學2、5的倍數的特征,再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因為2、5的倍數的特征僅僅體現在個位上的數,比較明顯,容易理解。而3的倍數的特征,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定,必須把其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數來判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綜合考慮,確定教學目標如下:1、使學生通過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征,并且能熟練地去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及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不足之處是: 1 、在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探索規(guī)律時,我認為猜想可以鍛煉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但猜想必須具有一定的基礎,需要因勢利導。在開展探索規(guī)律時,我先組織讓學生猜想秘訣是什么?由于學生缺乏猜想的依據,因此,他們的思維不夠活躍,甚至有的學生在 “亂猜 ”。這說明學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維的空間,也是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2 、總怕學生在這節(jié)課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識,所以在個別應放手的地方卻還在牽著學生走。總結性的語言也顯得有些羅嗦。 3 、課堂上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差異很明顯的:一部分學生爭先恐后地應答,表現得很出眾,很活躍;但更多的學生或缺乏勇氣,或不善言辭,或沒有機會,而淪為聽眾或觀眾。 4 、本節(jié)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對學生的評價少,激勵性的語言不夠。
2、巧妙練習,強化意義《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為此,我設計如下練習:為1/2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里有一個分數,你能試著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兩幅以上的是良好,三幅以上的是優(yōu)秀。借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定會躍躍欲試,在優(yōu)美的樂曲中大顯身手??赡軙霈F這樣的作品(課件)。那么同是分數1/2,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借助為分數配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即強化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3. 實驗(課件演示)每個人每天要喝1400毫升水,也就是1.4升,讓同學們猜出猜看能有幾杯水,通過實驗告訴學生每天至少要喝多少杯水。(課件演示)閱讀材料,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用水的思想教育。4. 教師:我們知道了容積和容積單位,也知道了它們與體積單位的關系,現在讓我們試一試怎樣計算一個容器的容積.出示例5、一種小汽車上的油箱,里面長5dm,寬4dm,高2dm。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請一位同學讀題.教師:這道題告訴了我們油箱里面的長、寬、高,我們能不能計算出它的容積?(可以.)但是,我們能不能直接算出它的容積是多少升?(不能.)那么應該怎樣做?(先算出體積,再把算出的體積單位的名數改寫成容積單位的名數.)教師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做完后一步一步地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做的,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這是為例4的教學而設計的情境,起過渡作用,使學生明確通分的重要性,同時能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二)出示學習目標:(1)教學例3第一層:嘗試做例3,讓學生獨立探究,運用舊知識去解決新問題。教師針對這一問題,啟發(fā)點撥:這兩個分數能直接比較大小嗎?那么,能不能借助一些學過的知識,設法把這兩個分數化為能直接比較的分數,再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呢?學生:獨立探究,小組交流,全班匯報?!驹O計意圖:讓學生獨立嘗試探究,初步感知通分】第二層:看書自學例3,并出示自學 要求:1.書上是如何比較 和大小的?(動筆寫一寫) 2.什么叫公分母?3.什么叫通分?質疑問難:“通過你們自學例3,還有什么疑問嗎?”“找兩個分數的公分母,為什么要找4和6的最小公倍數呢?”【設計意圖:通過自學理解什么是“公分母”和“通分”,使學生對新概念有一個自我內化的過程】
活動三:認識正方體的特征,總結長方體、正方體的關系(1)學生用類比法學習正方體的特征,并揭示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內在聯系,得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 開放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發(fā)展嘗試總結,驗證,實現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比較是認識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別在幾何體教學中,運用比較方法,加強形體間的聯系和區(qū)別,提高識別能力。同時滲透事物普遍聯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聯系生活,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顒铀模簩W以致用智慧屋,包含判斷題、計算題等多種題型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展開多向思維,是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的基礎。這樣的練習題,側重于知識點的落實,鞏固新知。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用字母a表示棱長,V=a×a×a.也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不要誤認為a與3相乘。寫a3時3寫在a的右上角要寫小些.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 V=a3(五)、鞏固練習、運用公式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1、通過讓學生完成看圖求體積,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系,記住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2、我對安排了四個判斷題,以加深學生對a的立方的理解和運用。3,解決實際問題,我安排了兩道題目的是讓學生所學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1、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69頁例1、例2。2、教材地位及作用:學生在三年級已初步認識分數,但那時所學的分數都是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數,所以,學習這節(jié)內容,使學生比較全面地理解分數概念與培養(yǎng)對分數的數感,起著重要的作用。3、教學目標的確定:當今時代是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所以教育也要追隨時代發(fā)展的步伐。遵循課標提出的“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教育理念,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①使學生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②通過學習真分數、假分數,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③使學生掌握真分數,假分數的特征;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及概括的能力;⑤使學生在思考中、討論中,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4、教學重點、難點:
(一)復習導入 1.師:我們學過了因數的有關知識,下面老師就檢驗一下,看你們學得怎么樣?(課件第2張)(1)24的因數有(1,2,3,4,6,8,12,24),30的因數有(1,2,3,5,6,10,15,30),24和30的公因數有(1,2,3,6),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是(6)。(2)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分數的基本性質?!驹O計意圖】復習舊知,約分的根據是分數的基本性質,要約成最簡分數,需要分子和分母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所以復習環(huán)節(jié)設計了這兩個知識點的練習,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2.大家一定都喜歡孫悟空吧!你知道孫悟空最大的本事是什么嗎?(72變)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創(chuàng)造第73變——變分數?。ǘ┨骄啃轮? 1、探究約分的方法。(1)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較小且分數大小不變的分數。(課件第4張) 小組討論:你是怎么想的?匯報交流(課件第5張)生1: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數(1除外)去除。生2:我用24和30的公因數2去除,,然后再用12和15的公因數3去除, 生3:我直接用24和30的最大公因數6去除。(2)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約分?(課件第6張)生1:把一個分數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
3.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鞏固深化,應用新知。首先讓學生完成課本76頁練習十三的第一題。主要是檢驗學生對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繪制方法的掌握情況,并能對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所表達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練習時,先讓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再說一說制圖的正確步驟,我用多媒體演示,并提醒學生注意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對應的折線各用什么表示,還要寫上數據和制圖日期,根據學生的制作情況,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一下,兩條折線上的數據怎樣寫就不混淆了?最后讓學生看圖回答題中的問題,這里重點幫助學生弄清“溫差”的含義,另外,在回答最后一個問題時,學生可能會說“我喜歡看統(tǒng)計圖”,我就重點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喜歡看統(tǒng)計圖?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的直觀、形象的優(yōu)越性
PPT全稱是PowerPoint,LFPPT為你提供免費PPT模板下載資源。讓你10秒輕松搞定幻燈片制作,打造?顏值的豐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