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板塊:夯實基礎 發(fā)展技能檢測是實施課堂優(yōu)化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本節(jié)課的第三板塊我設計了課堂目標檢測,檢測中以闖關形式設計了五個活動:即第一關:快樂填一填。第二關:動手剪一剪。第三關:用心拼一拼。第四關:仔細數一數。第五關:神奇拼一拼。檢測中前三關,重抓基礎知識的落實,后兩關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以及用數學的能力,符合低年級兒童年齡特點,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爭強好勝,樂于競爭的心理,以爭奪智慧星的小組合作賽形式進行檢測。既提升了學生自主強化知識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集體主義觀念。以上是我對《平面圖形的拼組》一課設計理念的剖析與闡述,當然,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所以,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前輩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1.開放教材、活用教材。按照教科書和教學用書的編排意圖,本節(jié)課應完成例1──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征(包括一個做風車活動),例2──感知平面圖形的關系的教學內容,課題為“圖形的拼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和年齡特征,考慮到教學時間的限制,大膽地沖破了教材和教參的束縛,依據新理念重組了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將這一節(jié)課內容分解為兩課時,也就是將教科書中規(guī)定選用的一頁半教材內容,改為只用半頁教材內容,刪去了例2──感知平面圖形的關系(拼組活動),而增加了“探究各種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并按“感知特征”→“探究關系”→“做風車”這樣的順序來呈現教材,課題也做了相應調整,叫“圖形的轉換”。這樣設計,是為了更好地展現教材內容,力求做到開放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為我所用。
一、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數學活動。教學要成功就必須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使學習成為他們迫切的需要?!巴妗笔莾和奶煨?,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做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練”,完成了由知識到能力的升華。這節(jié)課一共設計了三個緊密聯系的活動。1.活動一,到小精靈購物廣場去買東西。這個活動由小淘氣帶領大家到小精靈購物廣場去買東西,通過購物這個具體情境,讓學生學會簡單計算,學會計算的思考過程和如何付錢的方法,并體會到付錢的方法有多種形式。2.活動二,到游樂場去。恰逢六一兒童節(jié)即將來臨,根據學生的喜好,創(chuàng)設了到游樂場去玩的情景,用20元錢去游樂場活動,你想做那些游戲呢?這個題目是在20元這個范圍內,讓學生進行有關元、角、分的計算。通過這個情境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元、角、分的知識。3.活動三,合伙開百貨店。
2、教材分析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是計數單位不同,這里以十為計數單位。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一、以實際情景——花卉展提供計算題,并呈現算法的多樣化;二、讓學生動手操作(如擺小棒)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算法。通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多種不同的算法,進一步培養(yǎng)計算能力。這樣安排,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為后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屬于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yǎng)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因此,學生的學習應以活動為主,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趯W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不一定準確判斷的情況下,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說、找、做、擺、看、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左右”的位置關系的認識。1、說。是從生活經驗入手,說左右手分別能做哪些事,這是對左右的初步認識。2、找。是找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是對左右的進一步了解。3、做。這是聽口令做動手的小游戲。除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區(qū)別左與右。4、擺。通過擺學具,使學生把對左右的認識變成得心應手的知識。5、看。這是讓學生觀察由于他們的轉動,右邊事物的不同,初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6、練。達到鞏固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培養(yǎng)學生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1、教材分析《數數 數的組成》是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的第一小節(jié),本單元包括數數 數的組成、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這幾部分內容。數的概念是整座數學大廈的基礎,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數學概念。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對20以內各數有初步的認識,本學期將數的范圍擴展到100以內,100以內數的認識不僅是學習100以內數的計算的基礎,也是認識更大的自然數的基礎,它還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稊禂?數的組成》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包括課本33頁的主題圖,34-35頁的例1—例2,以及做一做。其中33頁的草原牧羊圖是為了讓學生整體感知100有多少,體會數學與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例1是數100以內各數,是為了使學生從整體上感受100,認識計數單位“一(個)”“十”和“百”。例1做一做是為了突破數數難點:當數到接近整十數時,下一個整十數應該是多少而設計的。例2是通過讓學生擺放七十根和四十六根小棒的過程,使學生領會一個兩位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加深對計數單位“一”“十”的理解。
一、說教材(一) 教材內容分析1、地位作用本節(jié)內容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本單元內容是在第一冊集中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集中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的第一課時,第二課時是“十幾減幾”,它是在學生學習10以內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它既是為學生學習退位減法鋪路,也為學生學習四則計算奠定基礎。2、教材分析20以內退位減法在本冊尤為重要,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之上學會計算方法。在已學過的僅為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的基礎上展開,鞏固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進一步滲透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系。讓學生結合情境圖解理解題意,進行計算等等,解決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通過操作后的討論,用不同的思路思考,引出“想加算減”和“破十法”兩種比較方便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理解掌握“想加算減”的計算方法同時,還要理解“破十法”,并引導學生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體現算法的多樣化。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談一談。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這節(jié)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中的例5“比較大小”。2.教材分析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20以內各數的認識及比較大小,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做一做”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比較兩個兩位數大小的方法。3.教學目標為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蔽掖_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1)利用現實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習數學的興趣。(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美育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綠色生命的情感。(2) 知識目標:鼓勵學生大膽地、有個性的用自編故事、繪畫方式等去表達對大樹的情感。(3) 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兒童畫創(chuàng)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2、求還剩多少枝要用什么方法來計算?(請幾名學生說一說,再同桌互相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3、為什么用減法?你是怎么想的?(請幾名學生說一說)師:你能根據要求列出算式來嗎?(請學生在紙上列算式)(學生經過10以內的加減法的學習以及20以內進位加法的學習和長時間的培養(yǎng),已經具備了根據數學問題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學生根據問題,能很快的列出式子。)請學生回答。老師板書:15-9=(分析:1,“15,9”分別表示什么?)4、你是怎么來計算的(先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尋找計算方法。探究性學習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的時間。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對15-9的理解也存在不同,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才能讓他們真正的掌握知識。)
發(fā)展應用意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4、教學難點學生學會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二、說教學法學生已有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為基礎,有一小部分學生在上學前已對豎式有簡單的了解。對于看圖編故事和從圖中提出問題,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這些都是本節(jié)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在本節(jié)課中,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yōu)樵谧灾鳌⑻骄俊⒑献髦袑W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并能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三、說教學流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
一、說教材分析《采松果》一課講的主要內容是: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是在學生熟練掌握20以內加、減法以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另一部分是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這兩部分內容呈現在同一情境圖——“采松果”中,創(chuàng)設了一個充滿童趣的生活故事場景,引發(fā)學生在讀懂圖意的基礎上,發(fā)現其中的數學信息,并能利用這些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二、說學情分析在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之前,學生已認識了100以內的數,掌握了2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對于加減法的意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另外經過上半學期的目標性訓練,學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有目的地進行探索性學習。但是,對于單純的口算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很濃,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便顯得尤為重要。
三、說教法學法:從學生發(fā)現問題中的信息出發(fā),圍繞如何解決問題展開小組合作及討論探究,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練習和解決實際問題,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應用。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特點,教法我采用情景引導、問題引導和活動評價。學法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時也應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引導轉化學習。同時也嘗試四人小組的形式來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四、說教學過程:首先我安排的是一(2)班的班干部們要開會了,出示完情景圖后,讓學生觀察并說說圖中的數學信息。如有11位同學要開會,現在只有7把椅子。(板書課題:開會啦)接著出示問題:“每人坐一把椅子,夠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后,請代表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學生發(fā)現有11個人,才7把椅子,不夠坐。同時還可能出現一些學過的知識內容,如數量大小的比較:11>7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后,請代表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二、說學情學生有了前面學習的基礎,課堂上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出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的計算方法。關注學生豎式的書寫。三、教學目標:1、學生在具體情境下,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的計算方法3、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重點: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理解筆算兩位數不退位減的算理,能正確用豎式計算。教學難點:理解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的算理。三、精選教法。針對本節(jié)課抽象性較強,算理比較復雜,而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相對較弱的特點,教學時應采用多種方法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探究新知。教師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嘗試教學法、講授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等,并使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為一體。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位《數花生》。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課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說課。【說教材】教材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強調了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fā)去認識數。從學情分析,數數是學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經驗和技能,所以對于100以內數的認識,學生并非完全陌生,以此為基礎,讓學生體會到數就是從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常識中提煉和抽象出來的。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他們感到一列數蘊含的規(guī)律;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3、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意識,激發(fā)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精心設計“圖書館”這一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算理,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2.通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計算方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3.感受數的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培養(yǎng)觀察、動手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一種適合他自己的算法,尤其是豎式計算的方法,正確計算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教學難點是: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滿十進一的運算規(guī)律。
二、說學情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基本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少有添字、漏字、唱讀等現象。但有個別學生讀音不夠到位,課上讓這些孩子多鍛煉。另外,大部分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能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品讀,進而理解課文的中心,并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但本文主旨內涵豐富,即對朋友要重情義,遇到危險要沉著冷靜,懂得用知識戰(zhàn)勝困難。因此學生的領會難以全面、深刻,教學時,設計了多種有效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并提供閱讀實踐機會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創(chuàng)設多種平臺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體會,讓學生在邊讀邊想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內化文本的人文思想。三、說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詞,掌握多音字“答”“應”“骨”。運用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提示語,讀好對話。
一、教材簡析《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吨挥幸粋€地球》在本單元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本文的訓練重點,也就是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本文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上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了保護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時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范圍很小,地球所用的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隨意破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后,用科學研究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最后得出結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一、說教材。《竹節(jié)人》是六年級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內容記敘了童年時代的“我”和伙伴們自己制作竹節(jié)人,并不顧時間沉迷于斗竹節(jié)人,引至兩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師沒收,結果卻發(fā)現老師也與他們一般,喜愛竹節(jié)人。表現了童年游戲的樂趣,表達了兒童的喜悅與滿足,字里行間流露出簡易的物質帶來的心靈的快樂。這是一篇回憶類文章,語言夸張又富有童趣,同時貼合學生生活,能夠激發(fā)學生自身情感的體悟,并且對比如今豐富的物質生活,更能加深學生對于生活和幸福的體悟。二、說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故事情節(jié),厘清行文思路,感受竹節(jié)人游戲給作者童年生活帶來的歡樂。教學難點:理解語言形式與情感表達的統一。理解文中說明性語言的功能及其背后隱含的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我準備分兩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F在著重說說第一課時,在這一課時里,主要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自學字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到文章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板書)在鄰居西蒙死后,主動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的事。抓住重點語句細讀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體會他們的善良、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這樣,學生就能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課文,使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選擇責任,選擇實踐良知,這是最重要的東西。選擇愛,主動給別人愛,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