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清代的“閉關鎖國”政策:(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②客觀原因: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③直接原因: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2)內容: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但并不是禁絕海外貿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貿易;乾隆時只開廣州一處通商,并設立政府特許的貿易機構廣州“十三行”統(tǒng)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3)后果:①閉關鎖國政策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②閉關鎖國政策隔絕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系,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阻礙了生產力發(fā)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③“閉關鎖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國家的安全。教師可以設置問題:17-18世紀中國顯露出哪些危機?
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相比有何異同?生 不同點:在理的內涵上不同,程朱理學認為“理”是貫通于宇宙、人倫的客觀存在,是一種普遍的規(guī)律準則;陸王心學認為心即理,是“良知”,認為人心便是世界萬物的本原。方法上也有不同:前者向外追究,“格物致知”;后者向內探求,“發(fā)明本心”以求理,克服私欲、回復良知。生 相同點:都提出了一個宇宙、社會、人生遵循的“理”。師 對。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陽明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這兩者的分歧是理學范圍內的分歧,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師 宋明理學與漢唐以前的儒學比較,最大的特點在于批判地吸收了佛教哲學的思辨結構和道教的宇宙生成論,將儒家的倫理學說概括升華為哲學基本問題。其實質是把佛、道“養(yǎng)性”“修身”引向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儒家的綱常道德給予哲學論證,使之神圣化、絕對化、普遍化,以便深入人心,做到人人遵而行之。
師:在科學發(fā)展過程中,前一個理論體系的不完善之處,往往是新的研究和新的發(fā)現的突破口。開普勒之后,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創(chuàng)制了天文望遠鏡,用更加精確的觀察繼續(xù)發(fā)展和驗證哥白尼創(chuàng)立的新天文學理論。除了用望遠鏡進行天文觀察以外,伽利略還開始進行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哪位同學能給大家講一講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所作的關于物體自由下落的實驗?生:(講述這一實驗)師:所以,伽利略在科學方面更加重要的貢獻是奠定了近代實驗科學的基礎。(2)實驗科學和唯物主義師:伽利略從實踐上開辟了實驗科學的方法,而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則從理論上闡述了實驗科學的方法——歸納法。培根和伽利略同被稱為實驗科學之父,培根還有一句影響深刻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表明了他注重知識,尊崇科學的精神。我們再來概括一下意大利哲學家布魯諾的唯物主義思想,是否有同學可以簡述布魯諾的生平事跡?
過度:誠如牛頓所說 我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有很大原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設問3:為什么這個時代選擇了達爾文來完成這一偉大的發(fā)現呢?(達爾文的個人努力)補充材料:(1831年起,他隨“貝格爾號”考察艦進行環(huán)球考察5年??疾旖Y束后,在整理考察資料和實物標本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研究,于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確立了生物的進化論說明達爾文的個人努力:學習、考察、學習、不迷信權威、勇于挑戰(zhàn)、不斷探索的精神,飽覽群書,挑戰(zhàn)和假設建立在大量的閱讀和觀察的基礎上,科學實證等等。可以說達爾文身上有那個時代的一個濃縮的特征,當然他還有點運氣,不過,機遇永遠是為那些有準備的人提供的。)探究: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思路引領:科學理論發(fā)展的影響可以從哪些方面分析?(經濟、科學理論本身、人文學科、社會影響(對宗教,社會),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設問:達爾文進化論對1859年及以后的社會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有哪些影響呢?①挑戰(zhàn)封建神學的神創(chuàng)世,促進人類認識的飛躍
(一)教材的地位新中國的成立是20世紀的一件大事。它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歷史,開啟了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新紀元。本課側重這一時期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即制度的更新,它本身具有知識的延續(xù)性和鋪墊性。新中國的成立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為祖國的統(tǒng)一奠定了重要基礎。(二)教學目標依據新課程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同時,針對高一年級學生具備一定基礎知識但掌握不牢固,對歷史興趣濃厚但又自制能力差的特點,我對本課的三維目標設定如下:見多媒體。(三)教學重點的確定及處理本課的主題是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這個問題的掌握對以后學習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有很大幫助,并且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有賴于對它的認識,所以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教學重點。
四、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2分鐘)出示中非合作論壇暨第3屆部長級會議圖片。用時事引起學生注意,設問,“55年前,亞洲與非洲有哪一次跨越印度洋的握手”,提示答案“萬隆亞非會議”,給出答案導入新課2.外交環(huán)境:學生閱讀,教師分析。(3分鐘)3.外交方針之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5分鐘) 出示材料:《共同綱領》引文。學生、閱讀、提煉除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進而由學生分析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培養(yǎng)學生分析材料、利用材料的能力過度:新中國作出一邊倒大的積極主動態(tài)勢,社會主義陣營的兄弟們也立刻作出了積極回應。1949年10月2日,中蘇建立了外交關系。4.外交建樹之一: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3分鐘)出示毛澤東訪問蘇聯等圖片和第一批建交的17個國家名字
問題設計: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解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含義嗎?【總結】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兩個概念。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體現在皇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上,特征是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則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zhí)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從于中央。三、秦朝中央集權制的影響展示圖片:《秦朝疆域圖》正是由于有一個統(tǒng)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為了鞏固統(tǒng)一的國家,秦朝還通過實行哪些措施鞏固統(tǒng)一局面?展示圖片:“秦半兩錢”“秦權”“小篆”“秦簡”等圖片。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tǒng)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進步。展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材料從故事及你所掌握的材料中,你認為秦朝能否長治久安?為什么?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即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通過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學習,掌握方法以后,以學生歸納整理基本線索為主,教師適當點撥,注意糾錯。1. 漢承秦制,又有所變化。教師點撥強調繼承與發(fā)展兩個方面。創(chuàng)設情景:同學們看了電視連續(xù)劇《漢武大帝》后,知道漢武帝劉徹在繼位之后,就急于對西漢王朝的政治制度進行改革。那么,西漢初期中央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怎樣的呢?漢武帝為什么要對它進行改革呢?改革后的西漢中央集權制度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議一議,想一想。主干知識:西漢初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是“漢承秦制”。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繼續(xù)實行皇帝制度,維護皇權,這一做法也為后來各王朝所沿用;二是在中央設立三公,分別掌管行政、監(jiān)察和軍事。到漢武帝時,“中朝”成為西漢重要的中央決策機構,尚書令的權力日益重要,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的權力被削弱,演化為執(zhí)行機構。到了東漢光武帝時,進一步剝奪三公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
基本上持否定態(tài)度的:美國特拉華州的代表馬丁?路德在制憲會議上評論道:“一個向上帝要求賦予自由的民族,沒有邁出同時給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應該的”。革命導師恩格斯說:“可以表明這種人權的特殊資產階級性質的是美國憲法,它最先承認了人權,同時確認了存在于美國的有色人種奴隸制”。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選自課后“百家爭鳴”,要求學生結合以上材料和課上學習的知識進行思考,在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并表達自己觀點,之后展示師生共同交流成果。(幻燈片)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通過閱讀材料獲取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文獻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將課后作業(yè)引入課堂教學,既使課程資源得以整合又減輕了學生的課下學習負擔,也體現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馬克思主義的三大思想來源之一——空想社會主義理論,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投放幻燈片、人物圖片等資料進行處理。這樣既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容易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空想社會主義”。可以分別投放圣西門的實業(yè)制度、傅立葉的“法朗吉”和歐文的“新和諧公社”等資料加深學生的理解。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還可以利用教材中“學習思考”的問題設計:為什么說圣西門等思想家提出的設想是空想的?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材料中探究答案。至于馬克思主義的另兩大思想來源: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可以簡單處理。而馬克思、恩格斯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奮斗的事跡以及馬恩兩人的友誼是可以稍加擴長的部分,教師可事先布置學生任務,讓學生通過網絡或者書籍去查找相關知識,也或者由教師在課堂上補充相關資料,調節(jié)課堂氣氛。
四、說教法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蘊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tài)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為“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fā)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五、說教學過程1.新課導入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為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fā)展,對這兩節(jié)課內容的復習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fā)發(fā)展脈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導入本節(jié)課的內容。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導入新課后,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著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還采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一)本課教材地位分析本課教材的主題是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在整個單元中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前一課是它的大背景,后一課是它的延續(xù)。本課的核心問題是兩極格局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通過走向聯合的歐洲、迅速崛起的日本、發(fā)展中國家的星期以及中國的崛起三方面內容,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在教學中,應注意利用學生對時事的關心與熟悉,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對世界格局的發(fā)展變化能夠認識準確和完整把握。(二)三維目標A.知識與能力1.通過對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日本經濟迅速崛起、不結盟運動和中國振興的基本史實的學習,掌握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史實,理解其世界大背景和“多極化”的概念。2.通過西歐、日本、中國的崛起,理解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經濟。
2、確立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地位,提出“科教興國”戰(zhàn)略:①提出“三個面向”指導方針;(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83年,當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處在起步階段時,鄧小平同志以歷史的眼光,從戰(zhàn)略的高度,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倍嗄陙恚@“三個面向”的題詞所蘊含的深刻的教育理念,已經成為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指針,“三個面向”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我們教育改革的旗幟和靈魂。②改革教育制度,基礎、中等和高等教育全面發(fā)展;基礎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義務教育法》(2006年)中等教育——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并舉;高等教育——增設邊緣學科,建立學位制,擴大自主權③實施發(fā)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帶很有名氣的“三慶”徽戲班,來到北京演出?;諔蛟诒本┙洺:推渌麆》N同臺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鑒他們的長處。尤其是與以唱二黃調和西皮調為主的漢戲的合演,逐漸形成了二黃與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漢合流”的局面,后來徽劇又吸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逐漸形成以“皮黃”為主要聲腔的京劇。到1840年左右,京劇的唱腔、念白、劇本和表演已經成熟,尤其是出現了以演“京戲”為主的一批演員,他們不再以徽戲、漢戲為名,而以演“京戲”自居。從此,誕生了一個獨立的劇種──京劇。2、京劇的發(fā)展早期的京劇以迷人的唱腔、豐富的劇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觀眾,使京城出現了京劇熱。同治、光緒年間,京劇已經被京城市民承認,成為人們最喜愛的舞臺藝術。并涌現出著名的“同光十三絕”。
4、維新思想推動下的變法運動雖然失敗了。但這是中國近代真正意義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為什么?展開:維新派提倡西學,興民權,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具有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他們提倡資產階級新學,批判封建主義舊學,引導人們重新認識世界,他們痛感民族危機的嚴重,號召人們奮起救國,謀求國家的獨立富強;給古老的中國社會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歷史長河的高度看,由傳統(tǒng)農耕社會向近代工業(yè)社會轉變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盡管它在19世紀末的中國遭到了暫時挫折,但對清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卻是一次巨大的強烈的沖擊波,它留下的痕跡是永不磨滅的,是永遠鼓舞與啟迪后人的。
1、知識與能力: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觀點,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2、過程與方法:適度引入古代中國政治發(fā)展與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材料 ,啟發(fā)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列表的方法,從時代、主要觀點、影響等方面,指導學生歸納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內容。以百家爭鳴為主題,組織學生談一談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認識和感受。組織一次“我讀《論語》的讀書活動”。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中國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過學習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認識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聯系現實,使學生正確對待儒家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其在當代的積極意義。
思考:1)材料1、2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嚴重問題?(饑餓和糧食問題)2)材料3中,中國農民為什么那樣說?(鄧小平在全國實行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產量,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3)據以上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交水稻有何重大意義?(雜交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其在世界范圍的推廣,也有助于解決世界性的饑餓問題)四、計算機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發(fā)展1、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了計算機的研制工作;2、1983年,我國成功研制出巨型計算機“銀河-Ⅰ號”,加速了國家信息化的發(fā)展;3、1965年,中國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4、積極參與人類基因的研究(唯一的發(fā)展中國家)。
②顧炎武也激烈反對君主專制, 主張限制君權,提出亡國與亡天下的區(qū)別,認為,保衛(wèi)一家一姓的國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衛(wèi)天下是所有人的事,這段話后來被后人提煉為“天下興亡,匹 夫有責”,鼓勵人民關心國家大事。③王夫之認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應當是從事農業(yè)的老百姓都有份。2.經濟上,重視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強調經世致用。①黃宗羲駁斥輕視工商業(yè)的傳統(tǒng)思想,指出工商業(yè)和農業(yè)一樣,都是“民生之本”,應該受到保護。②顧炎武、王夫之主張文人多研究一些有關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反對空談。3.思想上,批判繼承傳統(tǒng)儒學,構筑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①黃宗羲批判舊儒學的“君為臣綱”的思想,繼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 “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新思想命題。
局限性:新三民主義在理論上、綱領上仍然沒有超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且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原則的區(qū)別。與中共革命綱領相比,新三民主義缺少的內容:八小時工作制、徹底實現人民的權利、社會主義。教學小結:(以問題代小結)(1)本課內容涉及孫中山先生一生兩次重要的轉變。你知道是哪兩次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孫中山先生一生有兩次重要的轉變,第一次是放棄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領導的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失敗后,接受蘇俄和中共的幫助,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成為新三民主義,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2)孫中山先生的這兩次轉變說明了什么?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但教師總結時一定要緊扣孫中山先生與時俱進,為民族革命貢獻畢生精力的高貴品質。
教材地位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前承文藝復興,后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構建了一套政治藍圖,具有前瞻性,是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因此,本節(jié)內容在整個教材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幫助學生了解啟蒙運動的性質、內容和主要啟蒙 思想家及其主張。(2)理解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影響。2、能力目標:(1)在討論和探究過程中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掌握解題的方法。(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啟蒙思想家的言論資料,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和歸納能力。3、情感價值目標:(1)培養(yǎng)人文意識,強化法治觀念。(2)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及啟蒙運動的影響。